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主要变量。诸多人工智能企业大步踏上征途,运用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斩获重大创新和突破,伴随成果涌现、部分企业也纷纷踏市场化道路,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思必驰作为国内专业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依托全链路语音交互技术,围绕“云+芯”战略,在人工智能语音语言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在2022年,成功获批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并参编多项国家标准、曾获取千余项优质知识产权等,进一步深化“云+芯”一体化布局,让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生产生活。
7月15日,思必驰提交了IPO申请,向科创板发起冲刺,拟募资10.33亿元,投建于全链路对话式AI平台建设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项目、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终端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近年受疫情和全球经济因素的影响,行业应用收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同时也为垂直领域企业带来机会。根据毕马威公开报告,回看2022年整个A股IPO市场,科创板和创业板也占超过三分之二的募资总额和上市宗数,存在很大潜力。
政策利好 蓄势待发
IDC2022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上半年整体市场规模达23亿美元,语音语义市场规模达到10.54亿美元。虽然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关注热度有所下降。但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元宇宙、AIGC等概念大火,加快了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融合创新,亦有机会出现下一次热潮。
以目前AI技术已成熟运用的智能网联汽车为例,2022年,国家加大扶持汽车产业发展,出台了详细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了驾驶管理体系,推动自动驾驶在多场景商业化落地。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信息,2023年车市利好因素有宏观经济向好,我国汽车总销量或将达到276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2380万辆,同比增长1.3%。
这都归因于多项汽车消费扶持政策出台、疫情有序放开、出口需求增长、供给能力提升等有利因素推动。
深耕垂直应用领域 蓄有旺盛生命力
政策的向好驱动及市场需求提升,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回暖和发展。
经过十余年基础技术研发,思必驰在人工智能语音语言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公司自主研发了全链路智能语音及自然语言交互关键技术及软硬一体化产品,包括音频信号处理及分析、语音及说话人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及分析、知识图谱、问答及自然语言生成、对话管理及智能推理决策、多模态交互等 AI 技术和软件,以及 AI 语音芯片、麦克风阵列模组、智能语音语言交互设备整机等软硬一体化产品。
思必驰这一年深度参与合作车企新车型的智慧化赋能,以点带面,促进规模化应用,涵盖汽车、两轮车、公共交通等应用领域,赋能智慧出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获得感。
语音交互技术如何运用到汽车里?思必驰推出智能汽车语音语言交互解决方案,以车载场景下的人机对话交互为核心,融合智能导航、多媒体娱乐、车身控制、驾驶行为监控、车况监控等智能座舱人机交互需求,围绕“语音交互智能+云端互联服务”,改变了传统车载设备以触控、按键为核心的操控模式,极大改善了交互体验,有效确保驾乘安全。
在语音交互服务能力落地应用上,与长城汽车、北汽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哪吒汽车、雅迪等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出包括长城哈弗系列、小鹏汽车P7/P5/G3、宏光MINIEV、雅迪冠VFLY流星隼 N系列等多款车型。当下流行的智能化语音交互服务的加持,也将提升行车的愉悦感和安全性。
今年,可见的智能交互打造“智能座舱”焕发出的旺盛生命力。在宝骏2023款KiWi EV身上上汽通用五菱联合思必驰将超写实虚拟数字人——Lil KiWi,打造成Q版形态入驻车机,在全链路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的加持下,Lil KiWi化身智驾伙伴,支持全场景可见即可说、连续对话、单句多指令、免唤醒、自定义唤醒词等语音功能,而且可以实现声源定位、多车控指令识别、语音说明书、情感TTS等特色功能,打造个性化的语音助手。
作为产业建设者和参与者,诸多科技企业联合助力、跨界推进智慧交通新生态的到来。加强战略合作与合作共建,塑造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去年思必驰与上汽通用五菱联合成立了智慧语音实验室,开展下一代智能语音产品的研发便是很好的证明。
持续创新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在产业化道路上,随着AI科技企业研发能力、服务能力和规模明显提高,细分应用领域水平广泛得以运用,但仍存在很大的落地市场空间。一是行业内的竞争,需要用差异化打法来形成自己的专有名片。二是市场的接纳度,技术落地需要惠于民、利于企。
近年看来,金融、医疗、教育、家居、交通和制造等众多行业用户陆续开启的数智化步伐也鼓舞了众科技企业。
源头技术创新是AI公司长续发展的“造血”能量站,科技创新企业要坚持强化在垂直领域、核心赛道关键技术研发,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快打造具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型引导企业,共同推进行业场景的定制化和量产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自链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